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一眼读懂药的用途,西药名字有哪些套路?

时间 :2023-11-15 作者 :张小影 来源:乳山市大孤山镇卫生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https://cdn.yun.sooce.cn/6/43457/pdf/1700459912929b245a820ac9213c52f322599e0212f4c.pdf


近回顾这些年来遇到的药品,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它们的名字——阿司匹林、阿莫西林、布洛芬、奥司他韦……这些带着颇浓的翻译痕迹的汉字组合,一度很考验我们的记忆力。不过,如果我们再细心一点,可能会发现其中的一些门道:降脂药如阿托伐他汀钙、瑞舒伐他汀钙,抗病毒药如奈玛特韦、法匹拉韦,抗细菌药如阿莫西林、坦莫西林,它们都有着相同的词尾。

西药的中文译名暗藏何种关窍?这还需要我们回溯历史,从中一探究竟。

一、漫长的西医发展史与多元的药物名称

西方国家传统医学起源于古巴比伦和古埃及,之后传播到古罗马和阿拉伯地区,并得到进一步发展。西方传统医学的基本原则以体液学说、盖伦解剖学及派生自古代的医学诊疗方法为主。

无论是包含神话色彩的吗啡还是比喻画笔形态的盘尼西林,都颇具个性与随机性,这似乎也暗示着药物发现初始过程的偶然因素。医学不断从原始的经验积累过渡到近代化学、生物学技术的研发,药物逐渐演变为化学、生物实验式的发现,也日益成为科技体系的重要组成。

二、全球化时代的命名统一化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作为联合国下属专门机构正式成立,推动确定生物制品的国际标准成为其主要职能之一。而在西方医学的迅速发展过程中,一种化合物作为药品使用时往往会出现不同的名称,在药品检验、使用等方面引起不小的混乱。

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表示,“世卫组织开展的一些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形的,它们悄悄地保护着地球的每一个人。世卫组织通过为药品指定单一国际名称,帮助确保在国外开的处方就是医生在国内开的处方”。

世卫组织对药物的规范命名透露了许多信息。一是药物的丰富性与名称的体系化,新药在现代被接连不断地研发与运用,使得药品的专业分类与整理势在必行;二是药物名称的全球化,世卫组织要求INN在面对不同文化和语言中具有包容性、普世性,这意味着药物正在更快、更便捷地为全世界所共享;三是药物研发的科学性,药物研究已经基于物质的药理或化学家族进行研究、命名,药物的发现、开发、申请、审批更是流程“一条龙”。

三、西药的中式翻译

西药是医用领域里的特殊商品,流通时有通用名和商品名之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医疗机构开具的处方中都存在通用名和商品名混用的现象,极易导致重复用药。2006年,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处方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医师开具处方应当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进一步明确通用名的专业用途属性。同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布《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在药品外包装上对药品双名称作出区分。这一行业规定有助于人们从产品外观上辨别药品通用名和商品名。

生活中常见的西药名称常常晦涩难懂,生僻字更是层出不穷,为何不用简单的常用字?这也是《西药(原料药)命名原则》中规定的原则。在翻译过程中,须根据药品英文名称的读音用相近或相似的汉字翻译,并在翻译时加上某个偏旁部首。通过这样的方式,使之与普通汉字区分开来。如“-zole”翻译成“唑”而不用“坐”,又如“-done”翻译成“酮”而不译成“同”。选用专业化程度高的非常用字,一方面方便医药领域工作者使用,避免其与日常用语相混淆,又承担起判定药物自然属性、体现制药标准的职责,兼顾了科学性和准确性。

西药翻译中,除了标识品牌信息的商品名外,还有一个明示药品成分的通用名。比如抗感冒药“氨酚伪麻美芬”的通用名,知名度就远不及自己的商品名“白加黑”。从药品商品名中也可以找到药品用途的蛛丝马迹。为契合市场期待,追求宣传效果,商品名一般十分积极生动。如麻醉药enflurane(恩氟烷溶液)的汉译商品名为“易使宁”,紧急退热的药物Antondine(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翻译为“安痛定”,用于治疗心律不齐、心动过速的Antistine(安他唑啉)翻译为“安他心”,既保留了源语言的基本发音,又结合汉字这种表意文字的特征,突出了产品能抑制痛感、使人平静的药效。

短短几个字的药名,不仅隐藏着命名方式的匠心独具,还蕴含了全人类联合抗争疾病的漫长发展史,今后,当我们再看到“韦”“西林”这些耳熟能详的药名,就可以知道它们的基本用途,从各类奇怪的名字中找到规律。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