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国家,胃癌发生率在癌症发生率中位居第2位,约占全球的42%。胃癌的病理类型主要是腺癌,其他类型的胃癌有鳞状细胞癌、腺鳞癌、类癌、小细胞癌等,后几种类型较少见,不同类型胃癌的治疗方案存在差别。我国每年约有17万人死于胃癌,几乎接近全部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1/4,且每年还有2万以上新的胃癌病人产生出来,胃癌确实是一种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并且我国早期胃癌患者检出率较低,大部分病人发现时已属中晚期。
一、胃癌的分类
胃癌有三种分类方法,按大体形态分类分为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早期胃癌是指癌组织局限于胃黏膜和黏膜下层的胃癌,按肉眼形态可分为隆起型、平坦型、凹陷型。进展期胃癌是指癌组织浸润深度,已超越黏膜下层的胃癌可分为息肉型、局限溃疡型、浸润溃疡型和弥漫浸润型四类,按组织病理学分类可分为腺癌、腺鳞癌、鳞癌、类癌等,按组织结构不同,腺癌还可分为乳头状癌、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按细胞分化程度的不同分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三种,按组织起源分为肠型和胃型,按发病部位分为胃底贲门癌、胃体癌、胃窦癌等。
二、胃癌的高危人群
1、性别:男性发病人数是女性的两倍。
2、遗传因素:有胃癌家族史,罹患胃癌可能性比普通人高2-3倍不等,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也应高度重视。
3、年龄:大约75%的胃癌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建议以45岁为胃癌筛查的起始年龄。
4、幽门螺杆菌感染:资料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是未感染人群的数倍。
5、饮食、生活习惯:长期吸烟、高盐饮食、常吃腌熏煎烤炸食品、加工肉类、剩饭剩菜及霉变食物等也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
6、既往病史:有胃息肉、胃溃疡、胃手术史及胃黏膜病理曾显示有萎缩、肠化生或异型增生者。
再好的诊疗技术也比不上科学的健康意识,上述危险因素的前三点我们都无法改变,但我们应该积极重视后面三点高危因素。及时治疗幽门螺杆菌和改掉一些不良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将对胃癌的预防起到很大作用;高危人群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潜在风险,积极定期复查胃镜,以便及时发现并及时阻断胃癌演变的中间环节。
三、胃镜检查时间
关于胃镜首次检查的年龄,建议普通人群从45岁开始,高危人群从40岁开始作为胃癌筛查的起始年龄,然后根据胃镜结果来确定是否处理及再次复查时间。
关于胃镜复查时间:1.检查结果显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则应3—5年复查即可;2.如果是萎缩性胃炎伴肠化需要1年左右复查一次;3.伴有轻度异形增生,根据内镜和临床情况缩短至6个月左右复查1次;
如果证实为中重度异型增生则需采取内镜下处理。内镜下无论发现是非萎缩性胃炎还是发现癌前病变,其实都是“幸运的”,最终只为一个目的,就是早期发现病变,阻止病变,避免胃癌的发生。
四、如何预防胃癌
预防胃癌已经成了大势所趋,多吃蔬菜水果,参加适当运动,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入,是预防胃癌发生最有效的方法。注意饮食合理,做好预防和早期发现工作是战胜胃癌的极为重要的环节,做到早期发现,应做好以下五点:
1、有明确胃溃疡、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者,应定期随访检查并接受治疗;
2、近期有一个月以上的胃病史,具有上腹不适、嗳气等症状者应做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3、近半年内有上消化道出血或者黑便史,且直系亲属中有明确胃癌患者,应做胃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4、有原因不明的消瘦、乏力、食欲不振,而又排除患有肝炎等疾病的病人,需要做胃肠X线检查以及纤维内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5、在胃癌高发地区,年龄在30岁以上,有胃病史的病人应该定期参与胃癌的普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胃癌的形成一般要经历“炎症-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癌变-胃癌”这一漫长过程。在这里提醒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平时要注重体检,积极预防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