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是人们生活中的常见疾病,中医将其归为胃脘痛的范畴,主要因胃部炎症、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导致,大部分患者在急性发作期还会并发腹部胀痛、嗳气反酸、食欲减退等症状,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影响。中医认为胃是情绪器官,胃部犯病多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以及情志失调,需要通过药物、饮食、日常生活行为等多方面调节和治疗。本文将从中医饮食调理角度分享胃病日常护理建议,为长期胃病患者提供参考。
1. 中医膳食调理
首先,人们应主动了解健康均衡饮食的相关知识,做好营养搭配,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以免对自己胃肠道造成负担或损害。喜爱饮茶的人应调整饮茶的时间,尽量避免饮用浓茶或浓咖啡,减轻液体对胃肠道的刺激。另外人们应戒烟戒酒,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注意营养搭配,预防食物损伤胃肠黏膜。脾胃虚寒型患者应多加关注气温变化,提前加减衣物,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加重病情,饮食建议进补温性食物,如桂圆、莲子、鳝鱼、牛奶等。若因饥饿出现胃痛症状则可少量使用咸点心,日常服用中药汤剂时应适当加热保温;肝气犯胃型患者应注意情绪调理,放松身心,避免负面情绪对病情造成影响,饮食建议清淡,中药汤剂最好在饭前温服;饮食停滞型患者需短暂禁食(12h左右),促使大便排出,之后在进食后温服药剂;肝胃郁热型患者更易胃痛,建议卧床修养,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中药可在饭前凉服;瘀血停滞型患者存在胃肠出血的风险,应遵医嘱使用田七、白及粉、云南白药等止血类药物,食用补血类食物。
2. 中医情志护理
因慢性胃病长久不愈,甚至会受到日常饮食、活动乃至天气的影响而再次发作,这就对患者的长期治疗心态造成了极大的打击,进而出现消极情绪,有的则会易怒、烦躁、抑郁,更加重了自己的病情。对此,陪护人员应详细为患者讲解疾病病因及其治疗原理,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与疾病认知,同时采取移情宜性法、暗示法等消除其负面情绪,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
3. 调整饮食习惯
胃病患者进食时应细嚼慢咽,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尽管不建议胃病患者食用坚硬的食物,但如果患者能够在进食时充分咀嚼,使食物变得更为细碎,就能够避免高纤维食物或坚硬食物对肠胃的损坏作用,进而保护肠胃。实际上,许多胃病患者的问题在于没有将食物充分咀嚼,导致食物在到达胃肠道时仍呈较大颗粒,从而增加了胃肠的负担,长此以往,就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另外,胃病患者更应保持规律饮食,固定每日就餐时间,合理控制每餐进餐量,这样不仅能够减轻胃肠的负担,还能确保营养物质的均衡摄入。最后患者还应丰富食物类型,包括稀食和干食、荤食和素食的合理搭配。饮食需遵循三餐定时定量的原则,避免暴饮暴食和饥饱无常,以减少对胃肠的不良刺激。
4. 健康生活护理
胃是人体非常特殊的器官,其功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陪护人员应提醒患者劳逸结合,避免熬夜或过度疲劳,让患者学会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做好保暖措施,避免腹部受凉导致胃痛。另外,患者还可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运动,增强自身体质,提升免疫力,改善病情。胃病患者切记过于紧张从而严格限制食物种类,这样容易导致每日营养素的摄入,进而出现营养缺乏或营养不良等问题,也会对胃肠功能造成影响。若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且存在胃酸分泌不足的情况就会影响机体对维生素B的吸收,严重的会导致贫血,因此建议适当补充含维生素B的食物。另外,胃酸分泌不足的患者还可增加食用酸性水果或果汁,刺激胃酸分泌,改善胃肠环境。
综上所述,胃痛者往往存在慢性胃炎,疾病反复且难以治愈,发作时会对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对此,胃痛患者应从日常饮食、生活调理角度入手,形成规律的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补充所需营养素,改善自身肠胃健康与消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