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手术室,有默默守护患者安全的“隐形天使”——手术室护士,他们如“火眼金睛”,时刻排查手术风险。那么,他们究竟如何做到这一点?让我们揭开其神秘面纱。
1.术前细致评估
手术前评估是排查手术风险的重要一步。手术室护士会与患者深入沟通,了解其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职业等。因不同年龄段患者手术耐受能力有别,老年人可能有多种基础疾病,儿童生理机能未发育完全,需护士特别关注。
此外,护士还会详细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像有心脏病史的患者手术时心血管意外风险可能增加,有糖尿病史的患者伤口愈合可能受影响。护士会查看病历、检查报告,掌握患者目前健康状况,如是否感染、贫血等。
同时,护士会全面了解手术相关信息,手术类型、难度、预计时间等都会影响手术风险。例如大型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患者出血、感染风险较高;心脏、脑部等复杂手术技术要求高,易出现严重并发症。
2.物品与环境核查
手术室护士需要确保手术所需的各种物品准备齐全且性能良好。手术器械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护士会仔细检查每一件器械,确保其清洁、无损坏。例如,手术刀的锋利度、止血钳的咬合功能等都要进行严格检查。对于一些精密的仪器设备,如腹腔镜、电刀等,护士会提前进行调试,确保其正常运行。
手术所需的药品和血液制品也是核查的重点。护士会检查药品的名称、剂量、有效期等信息,确保用药安全。对于血液制品,会严格核对血型、交叉配血结果等,防止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手术室的环境对于手术的成功也至关重要。护士会检查手术室的温度、湿度是否适宜,一般来说,手术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2- 25℃,湿度在40%- 60%。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可以减少患者体温过低和感染的风险。同时,护士会确保手术室的空气净化系统正常运行,保证手术环境的清洁和无菌。
3.术中严密观察
手术过程中,手术室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的进展情况。例如,心率突然加快可能提示患者出现了疼痛、紧张或失血等情况;血压下降可能意味着患者发生了休克。护士一旦发现生命体征异常,会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除了生命体征,护士还要关注患者的手术部位情况。观察手术切口有无出血、渗血,组织器官的颜色、质地是否正常。如果发现手术部位出现异常情况,如大量出血、脏器损伤等,护士要迅速配合医生进行止血、修复等操作。
在手术过程中,护士还需要关注手术团队的配合情况。及时传递手术器械和物品,确保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要注意观察医生的操作是否规范,如有异常及时提醒,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手术风险增加。
4.术后全面总结
手术结束后,手术室护士会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术后处理,包括包扎伤口、固定引流管等。在这个过程中,护士要注意观察伤口的情况,确保包扎牢固、引流管通畅。
护士会与病房护士进行详细的交接,将患者的手术情况、术中生命体征变化、用药情况等信息准确传达给病房护士。这有助于病房护士更好地对患者进行术后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术后,手术室护士还会对手术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分析手术中出现的问题和风险因素,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排查和应对手术风险。
手术室护士的“火眼金睛”体现在手术的每一个环节。他们通过术前细致评估、物品与环境核查、术中严密观察和术后全面总结,为患者的手术安全保驾护航。正是他们的专业和专注,让我们在手术的道路上多了一份安心和保障。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手术室护士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不断提升排查手术风险的能力,为患者的健康贡献更多的力量。